近期,国内多家汽车经销商被曝暂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“高息高返”贷款业务,这一现象引发行业广泛关注。所谓“高息高返”,即经销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获取金融机构的高额返佣,而消费者则承担隐性成本。如今,这一长期存在的“潜规则”被打破,背后既反映出监管趋严的信号,也被视为汽车行业“反内卷”浪潮下的主动变革。

“高息高返”曾是经销商的重要利润来源:
1、经销商获利:通过抬高贷款利息,经销商可从银行或金融平台获得最高达贷款额5%-10%的返佣,甚至超过卖车利润。
2、消费者买单:部分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或促销话术,被动接受高利率贷款,实际支付成本远超市场水平。
3、行业乱象:捆绑销售、虚假“零息”宣传、强制保险等投诉频发,长期损害行业信誉。
比如某自主品牌4S店曾被曝光将年利率4%的贷款包装为“免息”,实际通过手续费和返佣牟利,客户最终实际利率超8%。
叫停背后,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压力,此次经销商集体调整策略,原因多元:
1、监管重拳:2024年以来,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对车贷乱象整治,要求明示利率、禁止捆绑销售,部分高返佣模式被定性为“不正当竞争”。
2、消费者觉醒:年轻一代购车者更理性,比价工具普及使得“信息差”红利消失,高息产品市场萎缩。
3、车企“反内卷”需求:价格战和恶性金融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,部分品牌主动收缩金融政策,转向服务与产品竞争。
而停止“高息高返”或成为车市转型的缩影,释放三大信号,从“赚快钱”到长期主义:经销商利润结构重构,售后、二手车等可持续业务权重上升。金融透明化:车企金融公司推出真实低息产品(如特斯拉、比亚迪年利率2%-3%),倒逼渠道规范化。竞争维度升级:行业“内卷”焦点从价格/金融转向技术(如智能驾驶)、服务(全生命周期体验)等差异化赛道。
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,阵痛期:依赖金融返佣的中小经销商可能面临短期盈利压力,行业整合加速。如何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,探索合规的金融盈利模式,成为关键课题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,“高息高返”退场是行业健康化的必经之路,未来车市竞争将更依赖品牌力和运营效率。
写在最后:
当车市告别“高息高返”的野蛮增长,一场真正的“反内卷”变革或许刚刚开始。无论是经销商还是车企,唯有回归用户价值,才能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增量。而消费者,终将成为这场转型的最大受益者。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大众ID.3 GTX套件款迎来亮相!将于6月14日上市
- 【E汽车】迈凯伦正式公布750S勒芒特别版官方图片
- 演绎先锋设计美学,一汽奥迪A5L惊艳亮相2025“设计上海”
- 汽车圈“打”乱套了,小米YU7月销量还能破3万吗?
- 预售23.58万,AI智能家庭SUV小鹏G7重磅亮相
- 算力灭霸+空间怪兽,AI智能家庭SUV小鹏G7首发亮相!
- 以经典造就精品 2025款欧拉好猫8.98万元开启预售!
- 日产N7救市,国内主导+合资技术=合资新能源新出路?
- 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幕,中国汽车进入“决断之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