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纯电车市场那叫一个热闹,我作为刚提了新车的车主,也算赶上了这波“血雨腥风”。本来计划年底换车,结果6月这销量榜一出来,直接把我购车节奏打乱了——Model Y单月4万多辆,星愿紧随其后,连小米SU7都冲进前五,比亚迪汉EV却掉到36名,这市场变化比我追的剧还刺激。

先说说我为啥选车选得这么纠结。我预算20万左右,主要用来通勤和周末带爸妈周边游,所以最看重续航、空间和智能配置。一开始看的是比亚迪汉EV,毕竟“迪子”在新能源里名气大,汉又是旗舰车型,外观大气内饰也豪华。但6月销量榜一出来,我直接懵了——汉EV月销不足5000辆,排36名,连海鸥的零头都不到。去4S店一问,销售也支支吾吾,说最近优惠不大,可能因为新款要上?再一对比,同价位的小米SU7和Model 3反而更香。
后来试驾了小米SU7,这车真是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。21万的版本续航700km,实际开下来城市通勤一周充一次足够,周末跑个200公里小长途也没压力。智能座舱特别戳我,语音控制反应快,导航还能和手机无缝衔接,比我之前试的汉EV那套系统流畅多了。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,6月这车刚交付就卖2.1万辆,销售说订单都排到8月了,这热度简直像当年iPhone首发。
再聊聊Model Y,这车真是“降价即王道”。6月第二周和第四周促销,直接把销量冲到4.1万辆,我同事上周刚提了辆,说“8000元车漆选装+5年0息+8000保险补贴”,算下来比5月便宜了小两万。不过实际开起来,Model Y的后排空间确实大,我1米8的个子坐后面,腿部还有两拳余量,比星愿和海豚舒服多了。就是内饰太简洁,我爸妈坐进去总说“像毛坯房”,不过年轻人倒觉得清爽。
本来还考虑过比亚迪海豚,这车6月也卖了1.6万多辆,前20名里占坑。试驾时发现,海豚的后排比想象中宽敞,我爸妈坐进去直夸“比家里的燃油车舒服”。不过对比小米SU7的智能配置,海豚的DiLink系统确实有点老,导航反应慢半拍,语音控制也只能完成基础操作,不像小米的“小爱同学”能聊天气、讲笑话。
最让我纠结的是汉EV。去年试驾时,这车还是“比亚迪门面”,内饰用料扎实,座椅通风加热都有,动力也稳。但6月销量一出来,我直接犹豫了——月销不足5000辆,比它家混动版差远了。去店里看了新款,外观变化不大,智能驾驶还是L2级,而小米SU7和Model Y都上了高速NOA,差距明显。销售说“汉EV定位高端,用户更看重品质”,但网友辣评“中产买电车就图新鲜,谁跟汉EV讲情怀”,这话虽然扎心,但确实反映了现状。
现在提了小米SU7两周,最满意的是续航和智能。城市道路开,电门响应快,超车有信心;高速100码以上,风噪控制得也不错。充电的话,快充30分钟能充到80%,周末跑个小长途完全不慌。唯一不太适应的是,车机系统偶尔会卡顿,销售说“后续OTA会优化”,希望别让我等太久。
回头看这波纯电车市场,真是“平价车吃肉,中高端喝汤”。前五名里四个是10万内的代步车,宏光MINIEV这种老将还在前五,说明低价需求永远有市场。但像小米SU7这种20万+的车型能冲进前五,又说明用户愿意为配置和体验买单。比亚迪虽然前20名里占8款,但旗舰车型疲软,暴露了产品力更新慢的问题。
至于汉EV为啥掉队,我觉得既是产品问题,也是市场竞争太狠。同价位有小米SU7这种“配置怪兽”,有Model Y这种“降价狂魔”,汉EV的外观和智能系统确实有点跟不上。不过比亚迪底子厚,要是能加快新款研发,把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升级,说不定下月就能打翻身仗。
总之,这波纯电车市场变化,让我深刻体会到“用户用钱包投票”的残酷。要么像五菱死磕低价,要么像小米堆配置玩性价比,卡在中间的车型,真的很难。不过作为车主,我还是挺开心的——竞争越激烈,我们能选的好车越多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