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塞力斯

造车17年!又一合资工厂停止运营

频道:塞力车讯 日期: 浏览:80253

经过17年的运转,上汽大众南京工厂于近日完成最后一批帕萨特车型的生产任务后,正式宣告关停。这座曾经年产能高达36万辆的整车生产基地的落幕,不仅是一个工厂的终结,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浪潮下的一个缩影。

历史与现状:从辉煌到调整

南京工厂的历史可追溯至2008年,原属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。2007年上汽集团完成对南京汽车的收购后,该工厂成为上汽大众第四大整车生产基地,也是德国大众全球第49个生产基地。占地67万平方米的厂区,曾主要生产大众帕萨特、斯柯达速派等畅销车型,为上汽大众贡献了可观的产能。

事实上,关于南京工厂的关停消息早在2024年9月就已传出。当时上汽大众回应称,这是"基于企业战略规划、响应市场趋势"的正常经营调整。如今靴子落地,标志着上汽大众生产基地布局的重大变革。

员工安置:多方方案显诚意

在工厂关停过程中,员工安置问题备受关注。据了解,上汽大众提供了多种选择:

海外工作机会:部分员工可申请工资不变的海外岗位

内退方案:50岁以上员工可选择每月领取85%基本工资提前退休

经济补偿:接受解约的正式工可获得"N+1"个月工资补偿

内部转岗:可选择调至扬州仪征等现代化工厂继续工作

这种多元化的安置方案,体现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员工权益的重视。

转型压力:新能源赛道竞争加剧

南京工厂的关停背后,是上汽大众面临的严峻转型压力:

销量下滑:从巅峰时期的年销200万辆降至2024年的114.89万辆

新能源短板:ID系列在智能化水平和市场份额上仍落后竞争对手

大众ID.3 最低售价:11.99万起 最高降价:1.10万

区位限制:工厂所在地已近市中心,电动化升级空间受限

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其全球交付量同比增长1.3%,但在中国市场仍微降2.3%。这种态势更加凸显了转型的紧迫性。

战略转向:"在中国,为中国"加速推进

值得关注的是,就在南京工厂关停前夕,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提前与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续约三年,至2028年夏季。这一动作被解读为对"在中国,为中国"战略的坚定支持。

大众正在加速推进的本土化战略包括:

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合肥新能源中心

与地平线等中国科技企业成立合资公司

计划到2030年推出30款本土开发的新能源车型

南京工厂的关停,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。通过整合资源,上汽大众正将重心转向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现代化基地。

行业启示:转型期的必然选择

上汽大众南京工厂的关停,折射出传统车企在产业变革中的共同挑战:

产能过剩的燃油车工厂如何转型

巨额沉没成本与新兴投资如何平衡

庞大员工队伍如何平稳过渡

随着电动化、智能化浪潮持续推进,类似的产能调整可能还会在其他传统车企上演。对上汽大众而言,关停南京工厂只是转型的第一步,如何在新能源赛道上重振雄风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
业内人士认为,这种"壮士断腕"式的调整虽然痛苦,但却是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必经之路。未来几年,我们或将看到更多类似的产能优化案例在中国汽车行业上演。